危废行业处置能力不均衡,技术要求逐渐提高 市场规范化趋势中仍存隐忧

上传时间:2018-08-15 10:46:00

      据了解,我国在危险废物管理领域的立法只有20多年,且最近5年开始趋严,特别是“两高”司法解释和新环保法的颁布,成为加速我国危废行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目前,危废行业正呈现逐渐规范的趋势,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规范发展,值得思考和探索。

行业“吃不饱”还是“吃不下”?

    产废企业自行处理占比较高,“清废行动”下处置企业产能需提高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是法律和政策引导型行业。随着我国环境监管日益趋严、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同时配合清废行动的开展,有力地打击了非法处理危废的行为。

    目前,行业呈现的趋势是:原来在再生资源集散地等特定区域,未取得危废经营许可资质非法从事危废收集、处理的现象明显好转,促进了危险废物向有资质的企业有序流动。

   但仍有业内人士指出,危废企业一方面“吃不饱”,另一方面“吃不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了解,我国危废处置呈现不均衡的状态。《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7年我国持证单位危废处置量仅有1629万吨,总产能为6471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25%,持证单位处置量占总处置利用量(4430万吨)的37%。

    来自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63%的危废是由产废企业自行处理,这也是多数经营单位“吃不饱”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今年“清废行动2018”的开启,一些地区的危废处置企业“吃不下”的情况也开始显现。特别是工业固废较多,相应的处置能力也应该提高。

    在长江流域,某危废上市公司的处理量不断增大,企业想扩大产能,但苦于手续繁杂,导致不能及时释放产能,企业运行压力大。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更希望简化危废许可证办理手续。

    另外,也有报道称,在清废行动的带动下,一些地方的危废急于集中处理,处置价格也“水涨船高”。以焚烧处置价格为例,广西地区近期价格上涨约10%,河北近3个月上涨约60%。

    此外,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危废行业分类多,不同的废物类别和不同的利用处置方式之间呈现较大差异。比如,废电池、废矿渣等综合利用过剩,处置能力建设还需要加强。同时,东西部地区的危废产生量和处置能力也存在不均衡、差异大的特点。“在提出危废行业的问题和对策的时候,必须要细分到具体的方式种类和区域上。”

    危废行业技术水平需提升

    企业应积极探索危废运营新模式,加大技术及研发能力

    “纵观世界,环保法规越健全、环境标准与环境执法越严格的国家,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越发达,优势技术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会长管爱国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危险废物行业会议暨固体废物玻璃化产物标准及应用国际研讨会”上表示。

    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下一步,我国危废行业处置能力和处置水平将持续提高。同时,对危废处理方式和工艺技术要求也在提高。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转变,危废产生种类及产生量均发生变化,危废处理方式及和技术改造升级速度相应加快。“其中,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高温等离子及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等,正在成为现有处理方式及处置技术的良好补充。”管爱国说。

    但他仍然给危废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第一,转变经营理念,促进行业规模化、规范化,以高速发展为导向,不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注重模式创新和技术转型升级。

    第二,探索危废运营新模式。比如,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小、散、多的工业园区或地区,发展提供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分类贮存、预处理及规范化管理等一揽子服务的行业。推广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和最佳环境管理实践,提升利用处置行业运营管理水平,加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和污染控制技术研发。

    第三,提高危废处置行业准入门槛,研究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和退出机制,探索危险废物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鼓励危险废物龙头经营单位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淘汰工艺水平和污染防治水平落后的企业。
    第四,加大技术及研发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及产业转化能力,加快构建危废协同处置和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共同推动我国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转型升级及成果转化,提高危废利用总体处置水平。
   管爱国还建议,未来将危废处置设施纳入环境公共基础设施。有危废处置企业也赞同这一观点,同时,由于危废处置项目具有“邻避”等影响,企业还希望在选址、建设等过程中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协调。“在政府的引导下,危废行业才能规范化,技术水平提升也将成为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