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一位高龄老人手编秸秆草辫远销海外#的消息引起了关注,不少网友都开始cue自己身边同样的“手艺人”。编草筐的、作工艺品的、贴草画的、制坐凳笤帚的......实际上,很多传统编织手艺都能用秸秆大做文章。
秸秆,从焚烧和露天丢弃,到“变废为宝”,只差一个环保的距离。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秸秆产生量达到8.05亿吨,可收集资源量接近7亿吨,利用量有差不多5.8亿吨。据测算,理论上2020年全国秸秆产生量为7.97亿吨,可收集量达6.67亿吨。
从这些数据看,至少可以得到2个结论:1、秸秆资源丰富 2、秸秆利用率仍有提升空间
目前,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0%,这与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秸秆资源化密切相关。但同时,秸秆利用率也仍存在地域差异,因此“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聚焦提升秸秆利用产业化水平,积极推动秸秆多元化利用。
就利用路径来看,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仍最高,超过了50%,其次是饲料化,约20%左右;燃料化不足15%,基料化和原料化都只有2%不到。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提到秸秆利用就绕不开的“难点”,如今都喜获突破。
难点一: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秸秆谁来收
此前不少针对农民群体的研究和调查都提到过这一点,“机械化”不出意外成为关键。
从设立机械化示范县,到开展机械化“下乡”培训,我国多方施策提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2017年,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0%,2019年农作大省均亮出85%左右的成绩单。
难点二:低价量大的秸秆在收集、贮藏、运输方面遇阻
推广秸秆回收之初,不少地方既没有完善的收运储体系,也难以调动农民群体收秸秆的积极性,致使秸秆回收再利用进度缓慢。为此,各地立法、施策、宣传、培训,探索“农户+农机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种创新模式。
如徐州,推广“高留茬+机械破碎+合理耕作方式+配套农艺技术”,合理安排秸秆还田和秸秆离田利用范围,大力发展“合作服务”、“村企结合”、“劳务外包”等多种形式的秸秆收储服务,形成了秸秆高效还田及收储用一体多元化利用模式。
难点三:还田哪有那么简单,农民反映了很多问题
秸秆还田的好处,如肥田、平衡微生物菌群、大幅改善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等在此不赘述,民众反应的问题集中在:秸秆还田增加了种地成本,规模太大短时间难分解,且会为病虫害提供温床等方面。
先不说利大于弊,秸秆还田的方式随着技术迅猛发展还是很有讲究的。如现下普遍采用秸秆制有机肥的模式,就很受欢迎。以永康为例,建设秸秆收贮运中心,签订“秸秆换肥”承诺书,设立村级换肥点,完成整个秸秆收-用-换产业链构建,惠及政、农、企三方。
当然,秸秆肥料化占比虽高,其他资源化利用渠道也在不断拓宽,如饲料化,在很多地方就颇受青睐。吉林省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秸秆变肉”工程稳步推进,2020年饲料化利用秸秆占比已达23%以上,预计2021年底将超过3成,并且在未来3年内争取达到60%以上。
未来,秸秆利用必定会走向多元化,以此打开秸秆资源化市场,进一步提高秸秆利用水平以及再生品附加值,调动产需双方的积极性。根据“十四五”规划,秸秆垃圾综合利用率的目标是达到97%以上,并且到2030年要求全国建立完善的秸秆收储运用体系,基本实现全量利用。